说说为什么想到写这个吧。
作为一个在成都快30年的土著,却很少记录下从小到大的一系列变迁。
这几年,因为越来越喜欢拍照,周末时间也相对多了些,便喜欢四处走走拍拍。
本来也只是随手拍一下好玩,结果很多人说我能看到他们眼中看不到的世界,所以索性就写了下来。
先来几个旧改项目
我特别喜欢旧改项目,
感觉可以从里面看到岁月的痕迹。
在成都,还是有不少老工厂,
这些工厂保持着历史的气息的同时又散发着现代文艺清新的气息。
梵木艺术馆
梵木艺术馆原本是成都旧乐器厂,红瓦灰墙,四周绿树成荫,保存几乎完好的厂房展露着岁月感的工业情怀和人文气息。
如今的梵木艺术馆改造为了各种原创设计、创意手工、咖啡吧等等,充满着文艺小清新的气息。

虚掩的窗

砖缝取景

白纸咖啡店内

白纸咖啡的玻璃窗

一隅

一隅

反射

重门深巷

铁门斑驳

崇德里·谈茶
从前,一个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成都买下一块地,修建了这些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崇德里。
身处繁华闹世,却隐匿于小巷深弄,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灰色小砖砌成的砖楼,斑驳老旧的砖墙,川西老房子的气息扑面而来,但一走进里面又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崇德里项目的设计者和运营者,是川籍艺术家王亥。“最开始我接手崇德里项目时,这个街巷已经是一个60米深的残巷了,只剩下3个院落和一个教工宿舍。”王亥反对全部拆光再做旧的打造方式,坚持在原址上修缮。“哪怕是残片,哪怕是废墟,它也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就是唯一的。”
这里有一间很有情调的茶馆“谈茶”和一家主打文化的私房菜“吃过”,还有一个小型精品酒店“驻下”。
谈茶,这里只喝茶聊天
在“谈茶”里,据王亥说:“至少保留了90%老建筑,连一根柱子都没取下。” 空间内黑白灰三色为主基调,简洁的设计,流畅的线条,柔和的灯光,现代风格强烈。
“谈茶”只有21个茶位,只售绿茶、花茶、苦荞茶三种,都是一个价格,谢绝食品,谢绝棋牌,简单,安静。
茶具也不花哨,纯白的骨瓷盖碗茶配上紫铜大壶,骨瓷盖碗亮点是盖上竟用的黑丝绳结成的盘花钮。

古老的木结构与现代玻璃钢架结构的结合

白墙树影

白墙树影

偶遇王亥老师
王亥老师讲方案

老门新墙

白墙树影

依稀可见的旧墙

一杯茶坐一下午

书

清茶
王亥老师讲方案
西村大院
整个规划设计一反中心体量集合的城市综合体常见模式,大院呈C型半围合布局,外环内空,外高内低,环绕街区沿边修建,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容纳纷繁杂陈的公共生活的“绿色盆地”。
大、中、小竹林院落层层相套,天井、水渠,一步一景,形成四川传统特色的林盘景观。
“平行宇宙,循环时间,在哪里都是自己在,在哪里都在自己里。如果舞台不亮,自己修炼放光;不能海阔天空,那就深深挖掘”。
——《明月构想》中的乌托邦世界,西村大院下的反乌托邦建筑师刘家琨。
西村是我是去了很多次,离我家很近,天气不同,手机不同,拍出来的感觉每次也不一样。

竹林水渠

竹林小道

天井

钢筋混凝土构架和铁网栏杆

转角楼梯

顶层鸟瞰

顶层鸟瞰

错落的空间

折线跑道

粗糙质感的砖墙和钢筋栏杆

错落的空间

错落的空间

跑道下的灰空间

跑道与建筑的夹缝

跑道与建筑的夹缝

折线跑道

黄昏鸟瞰

落日

雨后倒影

雨后倒影

雨后倒影

竹林漏景

竹林夹道
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由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修建而成,景区内处处都是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红砖厂房、火车头和铁轨,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
工业范儿的东郊记忆音乐公园被称为复古工业风的“文青”聚集地。最相仿最合适的类比就是北京的798。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标志烟囱

错综复杂的管道

错综复杂的管道

错综复杂的管道

错综复杂的管道

错综复杂的管道

错综复杂的管道

错综复杂的管道

各式雕塑

各式器械

各式器械

各式器械

飞机

各式器械

各式器械

各式器械

绿皮火车



小巷

老建筑

老建筑

老建筑

老建筑

老建筑

老建筑

四种材料的结合

丰富的空间

丰富的空间

错综复杂的建筑
解放军7322工厂(白药厂)
这里的前身为解放军7322工厂,又被称作“白药厂”。清末洋务运动期间,这里是生产弹药的地方,当时为了隐秘,7322被叫作“白药厂”。如今的白药厂变成了文艺圣地,红砖墙诉说着这段历史记忆。

被绿植覆盖的老建筑

改造后的老建筑

改造后的老建筑

改造后的老建筑

白药厂遗址

斑驳的窗
作者:薛定谔的猫
文章来自:知乎专栏LazyArt实验室《我眼中的成都——旧改项目篇》